你好!今天是

当前页面: 首页 > 新闻发布 > 检察文化

字里行间满溢深情——读《我们仨》有感

  最初知道杨绛先生,只知她是著名小说《围城》作者钱钟书的爱人,并无别的印象。对杨绛先生有印象起来是无意中看到她的一百岁感言中的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不禁开始想象,这样一个内心坚强的女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当然,后来有媒体记者澄清,这个一百岁感言并非杨绛先生的作品,也有人证实其中部分文字是由她各类作品拼凑而成,但是这不妨让我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近读她的《我们仨》,我对她以及她的家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完完整整读完《我们仨》,不禁潸然泪下,该文是在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瑷和爱人钱钟书相继过世之后,独自一人重温一同生活过的岁月,记录下来。“我们这个家,很朴素; 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 还有个阿瑷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溢满字里行间的深情正是本书的灵魂。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走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部分算是引言,以杨绛先生老了常常做分离的梦为开端,预示了之后的分离。第二部分的写法让我惊艳,杨绛先生写了个“万里长梦”。初读我并未觉察出是梦,文章开头钱老先生接到通知要去开会,他出发后,杨绛先生直觉惴惴不安,直到钱瑷接到钱老先生来电,带着杨绛先生前去探望。这探望方式让我感到怪异,钱老先生在船上,杨绛先生每日早上去船上探望,晚上归去住在驿站,并在梦里看望他们的女儿钱瑷。第二天杨绛先生走到下一个驿站,寻到船,继续陪伴钱老先生,且钱老先生日益虚弱。我边看边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感觉神秘而不合逻辑,突然一拍脑门,恍然大悟,这是杨绛先生的一场长梦。在梦里,杨绛先生送别了女儿钱瑷,又一程一程送别了爱人钟书。让人觉得最为悲恸的是,这看似荒谬的梦,其实是最真实的事实。电影《少年π的奇幻漂流记》也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全电影展示的是少年和一群动物在海上漂流,中间有一系列奇幻经历,最后获救,少年躺在医院向援助人员讲了两个版本的故事,第一个版本即电影所展现的,与猩猩、凶猛的老虎等动物在海上漂流。而第二个版本的故事则是猩猩代表他妈妈,凶猛的老虎代表的是暴躁的厨师,妈妈被厨师所杀,而他和厨师在小船上对峙,在及其饿的情况下,吃了妈妈的尸体。救援人员说,好吧,我们觉得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是真的。事实上,大家心知肚明,第二个版本的故事才是真正发生的事情。两个作品异曲同工用虚幻的手法来表现真实的事情,乍看之下,感觉奇妙,深思起来,觉得伤心。第三部分展示的是他们一家三口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得不说,这是含着玻璃渣的糖,往往觉得他们生活有趣时,又为杨绛先生一个人留下、一个人思念、一个人记录而感到伤感,还有更多的是得到了很多启发。
  杨绛先生是新时代独立女性的代表,她爱她的家,本书充分展现了一个其乐融融、互相依靠的家庭。这家人又不因为家失去自己的独立性,书中有一组照片,是钱老先生、杨绛先生和钟瑷分别在工作,旁边的标注是“我们三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韦氏大辞典”。又例如杨绛先生与钱老先生一同在英国留学,钱老先生是公费留学,杨绛先生因为不想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而公费留学的专业又不是她所喜欢的,所以只能做旁听生,“我看到满街都是穿学生装的人,大有失学儿童的自卑感,直羡慕那件人有而我无份的那件黑布背心。”惟妙惟肖的描写出了杨绛先生好学上进,在学习中不甘于人下的心态。又例如钱老先生做“世界青年大会”的代表,到瑞士日内瓦开会。他们在巴黎时,一位住在巴黎的共产党员请杨绛先生当“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先生欣然应允,“我和钟书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份,不是跟去的。”先生在书中如此描写到,更进一步展示了杨绛先生内心及其独立,从不视自己为钱老先生的附属。
  本书写到战乱年代,一家人最初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分离,钱老先生在蓝田任教,杨绛先生和钱瑷在上海,一家人最终会合。“沦陷区生活艰苦,但我们总能自给自足。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足见这一家子的乐观精神与相亲相爱,对当时的困苦生活,用诙谐的语言一笔带过。虽然本书对困难生活的描写着墨不多,甚至有时有些逗趣,但是作为读者,却能深深感受到轻描淡的文字背后的苦难生活,为自己生而在和平年代感到幸福。
  杨绛先生一家展现了深刻的爱国情怀。“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对祖国的热爱,并不是挂在嘴上就可,更重要的是在危难时刻的选择,他们在战乱时期,选择了对自己的祖国不离不弃,其爱国情怀让我感动。
  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也是这本书教给我的。本书一家三口相处的点点滴滴,既让人觉得逗趣,又让人觉得伤感,因为逝者不可追。不久前,一个朋友的父亲去世,他悲恸不已,写下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怀念父亲,深深懊悔没有多陪伴父亲。这件事情给我感触很深,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我的父母身体也很不好,而我好像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陪他们,有时候是因为工作太忙,有时是因为朋友邀约多……其实这都是借口,因为有父母默默奉献,常常在选择的时候不小心忽视他们。人的一生这么短,若不珍惜,稍纵即逝,不要总以为时间还很多,慢慢忽视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知道最后追悔莫及也没有后悔药可吃。
  一九九七年早春,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瑷因病去世,彼时她离六十岁差两个月,白发人送黑发人,令人嗟叹。钱瑷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女子,自小便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她为教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她的工作量是百分之二百,为了爱护自己的学生,无限量的加重负担。例如学生的论文,她常常改了又责令重做。她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生命的热爱,她不惧重药掉发,她说“做了见好,再做。我受得了。头发掉了一会再长出来”。唯独惦记自己爹妈,说到妈妈就流眼泪。《我们仨》这本书,本是杨绛先生打算自己写,钱瑷要妈妈把标题让与自己,离世前几天,钱瑷躺在床上写出前五章,却也未能完成。草稿附在本书最末,字迹歪歪扭扭,完全不能想象这是一个教授的字,但是若你知道她当时是什么情况,若你知道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还在坚持阅读、坚持写作,便会忍不住为她所感动,为她的热爱生命、珍惜光阴所感动。我们有些人的通病就是自以为年轻,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殊不知生命是最无常的,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而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如何将有限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书最后写到“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看起来是令人伤心,但是我想这本书教会我最重要的道理是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杨绛先生一家人纵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但是他们一家在一起时相亲相爱,这就足够了。

版权所有:宜章县人民检察院 COPY RIGHT©2017-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郴州市宜章县324省道 联系电话:0735-3733405 邮编:424200

工作时间: 夏季8:00——12:00,15:00——18:00;冬季:8:00——12:00,14: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