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是

当前页面: 首页 > 新闻发布 > 检察文化

时代的思考——《蛙》读后

自离开校门参加工作后,除了专业的书籍外,已经很久没有认真读过一篇完整的小说了,也许是年龄原因,似乎年龄越大,离书反而越远了,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机缘巧合,上级机关为了深入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型、和谐型机关建设,培养和践行检察人员核心价值观,特组织了优秀读书心得评选活动,结合这次活动推荐的书籍目录,基于对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好奇和崇拜,我特地选了他的一本《蛙》,让自己静心坐下来,细细品读了一遍。

在读之前,我先百度了解下这部作品的小背景,就是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其实对于作者莫言先生,我最早接触他的作品,是张艺谋导演改编成的那部《红高粱》,只是是在很小的时候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享誉全球的大作家——莫言先生。所以猎奇心理促使我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拜读完了先生的这部作品《蛙》。

全书通过妇科医生“姑姑”的一生,特别是她的前半生接生和抓计划生育工作,为超计划生育的大龄产妇做人工引产的悲剧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具体工作中反人性残忍的一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姑姑被派到公社计生办,一干就是几十年。期间,姑姑坚决执行计生政策,可谓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亲手流掉了包括侄子万小跑媳妇王仁美孩子在内的两千余个计划外怀孕胎儿,这一成绩将万心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扫到地,她在群众心中由一名送子菩萨变成了戕害生命的魔鬼。

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性,这政策也就等于形同虚设。因而很多象小说中描写的“姑姑”所做过的那样一些过激行为都出现了。比如把双方的父母捉到乡里办“学习班”,出门躲计划生育的子女不回来就这么一直关着,房前屋后刷上大字标语“计划生育百年国策、“该流不流扒房牵牛、“一人生育全村结扎”等等。应该说,作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是赞同的。“计划生育就是要以小不人道换取大人道”。这就是说,个人生育与否是一种小人道,更大的人道是要控制中国人口的总量。在外界看来,侵犯个人的生育权,尤其是强制孕妇引产,这简直不可理解,简直就没有人性,简直就是对人的残忍。因此这也正是“姑姑”忏悔的原因。一方面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和认可,另一方面又对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谴责,这就是莫言在小说中的矛盾心理,作者的这种纠结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小说之中。反映了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

进入晚年,国家的计生工作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也“开放”了,大款生,官员生,就是无权无钱的小职员们不能生,看透人生的万心摇身一变又成了送子观音,一副所谓的“转龙换风”的药丸要价不菲,专门卖给那些贪污受贿发民财的“大人物”们,以这种方式来宣泄寻求心灵的安定。最近一些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象当初那样偏激,但是却又走向了另外的一面,这就是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可以包二奶三奶生二胎三胎,只要交罚款就可以。作品的最后是用剧本的形式,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妇女代人怀孕的悲剧。全书在“姑姑”痛苦的自责和认罪中结束。

如今进入二十一世纪,政策颇多松动,首先是对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可以生育二孩;其次单独二孩政策,即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近年则放开二孩政策,不再有任何限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激进的生育措施;但是事实就是,越是放开给你生,群众的生育欲望反而降低了。具体原因则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不展开讨论。

姑姑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血时,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媳妇儿,肚子里怀着她万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只能六亲不认。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我国农村计生工作史。这段历史中有荣辱,有辛酸,有执着,有无奈,有褒贬,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给人以振聋发聩般的心灵震撼。

 

书的最后用蝌蚪在知天命之年借发小之女代产喜得贵子的故事达到高潮,并在小说中加入话剧剧本的描述方式,把陈鼻一家的悲剧升华,把蝌蚪和众多在这个没有道德是非只有党的教导政策下长大的行尸走肉们的麻木和自私升华,也给姑姑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疯癫的句号,烘托了“蛙”的主题。

读完后我又特地百度了下有关书评,以说本文体现人文关怀居多。其实每次看完这样的小说,我也总是会想,如果我生长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我会是怎样的角色怎样的人?我确定我的性格不是姑姑那样的,同时我害怕我会是蝌蚪那样的。这样一想,相信莫言先生这部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是起到了它的积极作用,突出了人文关怀。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最后,我觉得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它的体裁较之他的另几部作品有所创新;小说的结构新颖而缜密,既有小说的娓娓而谈,人物刻画、情节跌宕,又有话剧的时空感、形象感,恢谐、戏谑、调侃、灵魂独白、戏中戏的舞台艺术,把小说与话剧融为了一体。它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话剧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成了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总之,读后的感觉可一句话概括:《蛙》获诺奖,不是偶然。

版权所有:宜章县人民检察院 COPY RIGHT©2017-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郴州市宜章县324省道 联系电话:0735-3733405 邮编:424200

工作时间: 夏季8:00——12:00,15:00——18:00;冬季:8:00——12:00,14:30——17:30